|
低空经济这盘大棋,已经下到哪一步了?从 “上天难” 到 “抢滩战” 这两年你要是没听过 “低空经济”,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关注新赛道。这玩意儿说白了,就是在 1000 米以下的空域搞事情 ——无人机送快递、空中出租车、应急救援、农业喷洒…… 甚至未来你打飞的上下班都可能成真。 但低空经济能火,政策才是真正的推手。2023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锤定音,把低空经济列为 “战略性新兴产业”,直接让各地政府打了鸡血。 最狠的是深圳,2024 年 1 月搞出全国首部低空经济地方法规,苏州紧随其后发布首部地方性空中交通规则,直接给行业立规矩。说白了,这就是在喊:“兄弟们,空域要开放了,赶紧来圈地!” 不过争议也不少。有专家吐槽,现行政策把 “低空” 限定在 1000 米以下太保守,至少得扩到 3000 米,甚至 6000 米以下都该划进来。但现实是,军航和民航的博弈还没完,空域管理权就像块难啃的硬骨头。 谁在偷偷 “造飞机”? 政策一开,地方政府的动作比谁都快。武汉搞了个 “空域红绿灯”,动态调度无人机;成都喊出要建 “西部低空经济中心”,年内开通 100 条航线;德州更绝,直接上马 “低空经济综合运营平台”,5G+AI 全链条管理。 但最卷的还得看深圳。龙华区砸 21.6 亿建起低空经济先导区,无人机送快递一年要飞 30 万趟,还要搞空中观光、医疗救援。 这架势,摆明了是要把低空经济从 PPT 里拽到马路上。 不过问题也来了:基础设施跟不上。比如低空气象监测,深圳刚完成设备试验,其他地方连雷达都没配齐。 说白了,现在还是 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谁先搭好台子,谁就能抢到第一波红利。 飞行汽车真要来了? 低空经济的核心装备就俩字:eVTOL (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)。这玩意儿被吹成 “空中特斯拉”,小鹏汇天、亿航智能 这些玩家已经融到眼红。2025 年试点载人,2035 年规模化 —— 时间表都给你排好了。 但技术坑也不少:电池续航短、噪音大、飞控系统可靠性存疑。 有工程师自嘲:“现在的 eVTOL 就像十年前的电动车,能飞起来就算成功。” 不过资本可不管这些,2024 年前三季度,低空经济融资 56 起,砸了 39 亿,eVTOL 独占 30.8 亿。 赌的就是未来十年的大饼。 更狠的是无人机物流。苏州吴江区用无人机送快递,跑了 7000 多趟,直接入选省级示范。顺丰、京东早就布局,但成本还是问题 —— 无人机送件比小哥跑腿贵 6 倍,得靠政府补贴硬撑。 万亿市场还是泡沫? 低空经济到底多值钱?官方预测 2030 年市场规模破万亿, 但资本已经等不及了。2024 年融资额比去年暴涨 45%, 尤其是 eVTOL 企业,小鹏汇天 、峰飞航空这些名字频繁出现在融资榜上。 不过投资逻辑很分裂:一边是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基金(全国近 20 地砸了 1135 亿), 另一边是 VC 的 “撒胡椒面式” 投资 ——56 起融资里,79% 的钱给了 eVTOL,剩下的无人机、反制系统只能喝汤。 有投资人私下吐槽:“现在投低空经济就像买彩票,赌中一个 eVTOL 巨头就能回本。” 谁会为 “上天” 掏腰包? 别看 B 端和 G 端热闹,C 端才是终极战场。调研显示,80% 的人对低空旅游感兴趣, 尤其是年轻人,愿意为 “空中看长城”“峡谷飞行” 买单。 但价格还是拦路虎 —— 坐一次 eVTOL 比高铁贵 6 倍, 短期内只能当土豪玩具。 不过趋势已经挡不住了。艾媒咨询数据说,低空文旅的消费主力是 “体验派”, 未来如果能把单次价格压到 500 元以内,市场绝对爆。毕竟,谁不想发朋友圈炫耀 “今天打飞的上班” 呢? 风口还是陷阱? 低空经济虽火,但质疑声没停过: • 空域争夺战:军航、民航、地方政府扯皮,6000 米以下空域到底谁说了算? • 技术落地难:eVTOL 的安全性和适航认证慢如龟速, 万一掉下来一架,整个行业都得背锅。 • 政策依赖症:现在全靠补贴和试点撑着,一旦政策退坡,企业立马现原形。 但话说回来,哪个新兴产业没踩过坑?当年的新能源车、光伏,哪个不是从质疑里杀出来的?低空经济的关键在于,能不能在五年内跑出几个赚钱的商业模式 —— 比如物流无人机降本、eVTOL 接驳机场。 低空不是天堂,但可能是下一个黄金十年 低空经济就像一盘刚开局的棋,政策、资本、技术、市场都在抢位置。有人看到泡沫,有人看到未来,但无论如何,这场 “向天空要效率” 的竞赛已经停不下来了。 最后送各位一句话:“飞得起来的叫 eVTOL,飞不起来的那叫风筝。” 咱们拭目以待。 |